文化需傳承與傳承後的延續性(拜訪莊武男老師家後感想)

    拜訪莊武男先生家時,眼前就這麼一位名匠師談論自己心目中的文化保存觀念,甚至到他怎嚜去落實以防這文化的資產遺失,確實令人感動。彩繪與雕刻對個匠師可能本是秉持糊口飯吃的需求工具,到後來的追求藝術意涵及精神傳承擺脫本來匠人本求謀生工具性,在這裡頭有著我們所不能體會的大時代感慨與主體認同感深深牽引著他們這年紀的老匠師(或應該說是傳統脈絡下的十足本土藝術家)

 

    二樓的房間裡頭有著現在學生臨模學畫的樣本,我開始思考這兩位同學最後會繼續這份工作嗎?對他們而言,學這些東西背後的意義是什麼?興趣固然是一份動力,但是如何透過在傳承的過程建立起自己對這份文化精神的認同感,我認為才是讓技藝延續的動力。引發學習進而建立認同。對莊老師而說這份技藝是他的生命不能或缺的部份,這份技藝變要轉變他的意義,讓下一新生代也對其有特殊情感才得以延續。

 

    要延續下去除了生命熱忱還得面對工藝技術機械取代問題。

建物、文物修復工作固然是學習後的面對實際運用的實際操作及工作之ㄧ,但是以現下的時代背景相比,以前是需求而有匠師,那種需求是全體社會認同的美學價值觀,現在多元的社會與機械力的進步這份技藝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剪黏模組化現象?匠師及工藝被取代沒落很大部分來自於社會價值觀點轉變,需求便少了相較之下供給也會變少。以一個已被不時之需的想法當然有其保存傳承的價值,但我認為這是相當消極的面向思考,怎喚醒社會群體價值觀,傳統技藝在新時代有新的蛻變,兩者合一才能永續傳承技藝。就如同有朝一日大家發現機械模組的剪黏不漂亮、不夠氣派,傳統的剪黏如何轉型成為符合需求的主流,並仍保持著工藝精神與匞師主體獨特哲學,技藝才有辦法延續下去。

 

淡水計畫道路開發與風貌重建背道而馳?

    我想這是很多鄉鎮發展面對到的很多共同問題之ㄧ,當我們希望鄉鎮有風貌特色發展的同時,又很多人希望計劃道路開到自家門口,希望有條很多車流量的公路開到自己鄉鎮附近。這很矛盾,但是如果只是出自於利益考量就不難以解釋了。風貌發展可能從利益角度來說是一種商品包裝,透過「流行的」商品文化包裝手法招攬大量的消費商機。「計畫道路開我家」,這樣一來臨街道面有了商機,店家土地地價上漲,也取得最大利益。

 

    我想說的不在於這樣的商業炒作是好還是不好,而是供需問題。有這樣的結果勢必是有這樣的需求或是態度在面對。那些名勝景點體驗的觀光者所在乎的真的是為了要更加了解自我嗎?我想多數只是一窩蜂的單純消費。即便消費也有其權利要求良好的品質。這時不免要問當那些計畫道路破壞了本來屬於這地方特色的一部分時,這樣的消費品質是我們所要的嗎?拒絕消費才有辦法改善消費。如果在乎地方的風貌性為消費訴求,當風貌被破壞的同時觀光資源就會變少,原因來自觀光品質下滑。當我們一看再看各地區的開發破壞的越多觀光者絲毫沒有減弱的同時,除了抱怨市鎮開發單位的不用心,不免也質疑起身為觀光者人其實本身就沒有拒絕消費的素養存在,因為他們並不知道位何自己要消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noco93311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