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尋根這件事情,好像在台灣成為一種風潮。和台灣文化搭上邊的好像就可以在台灣做點什麼賣點,近而大肆宣揚。宣揚的名正言順,宣揚著關愛土地,好似不拿塊紅花布料、不高喊台客萬歲就不是個台灣人。不能否認的這是比較偏激點的想法,有多數來自於商機炒作,但是對於主體性尋求亦或自我存在認同的出發點切是不能抹滅的。

 

面臨畢業設計之前、面對畢業設計之中,花了許多的心力在尋求什麼叫做台灣味,更精確的說應該是台南味。其實我找不到什麼去說明那很有台南味而這沒有,是一種很抽象很感覺式的被劃分出來。台北人步調快,台南人步調慢;台北人自我意識強烈,台南人重義氣也較為熱情......等等。台南的夜市是ㄧ大塊的空地為了夜市而留、其他縣市的夜市許都多是延街道而生;台南的夜市是有特定時間性的,而很多縣市的夜市是天天都有的。很多不同的區分、特色開始被發現,告訴你什麼是台南意象、那些東西很不台南,可是當我們這些事情一一抽取出來的同時,他卻失去了那原有的台南味。

 

這讓我想起安藤忠雄與伊東豐雄就如同台南和台北的兩重不同身分,為什麼在台灣的多數人覺得安藤很日本(日本的傳統味比較濃厚),而伊東比較沒有那嚜濃烈。台灣人總是喜歡把台北比喻為東京、台南為京都。某個層面上我覺得安藤很台南而伊東很台北。最後查證安藤是大阪人(大阪緊鄰京都下方),而伊東是在東京府(韓國首爾)出生然後在東京長大。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城市文化性格造就了兩種很不ㄧ樣的建築風格。那台南長大的建築師和台北長大的建築師做出來的東西哪裡有台南味哪裡有台北味?目前我還沒有明確的觀察到。

 

談論到現代性,一個不斷否定的批判價值去看待台北和台南,是如何產生與發酵?所謂的跳脫現代性資本消費的漩渦之中這兩個城市又將如何以面對?一個定位再發源地、傳統文化珍寶的台南再不斷的現代化設備需求裡頭,渴望改變但又不能失去原有資源,因為它很清楚一但失去了就有資源他便僅是ㄧ個高不成低不就者。台北的城市文化建立於不斷的更新,唯有不斷的否定和更新才得以保有優勢,跟著世界而脈動。上星期上課提及Adlof Loos對於現代性的見解與觀點,對我而言是一種文化表現的進化論,而前期的柯比意則是採用了過去否定論在看待現代性。空間可以延續習慣也可以改變習慣,特別是居所,當以過去否定看待居所時所呈現者是人被迫習慣,而以改善心態來說,只是在於提供更好的品質,人不需要被迫改變自己生活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noco93311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